蓝鲸的确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

导读2022年1月12日整理发布:一提起世界上最大的生物,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蓝鲸,蓝鲸的确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,但很遗憾它不是最大的生物,

2022年1月12日整理发布:一提起世界上最大的生物,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蓝鲸,蓝鲸的确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,但很遗憾它不是最大的生物,最大的生物在植物界。

世界最著名的巨型植物是巨杉“谢尔曼将军树”,高83米,树干的周长有31米,据估计,谢尔曼将军树的体重在2800吨,是蓝鲸的20倍左右。而且它的年龄有3500岁,周围的巨杉树都得叫它一声爷爷。

再一次很遗憾,谢尔曼将军树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,并且它的年纪也不是最年长的植物。这位桂冠的持有者,是犹他州的一片颤杨林,叫做潘多。

神奇潘多林

潘多林全部为颤杨树组成,乍一看没有什么特别,颤杨不是什么高大乔木,单看每一棵,都长得不算高大,甚至看起来还有点那么苗条。可是当深入了解这片树林的每一棵颤杨的DNA后,所有人都会大吃一惊,这片面积105英亩的树林,居然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。

经过植物学家长达几十年的研究,终于挖掘出,这片树林起源于一棵颤杨雄株,它没有与雌株交配,而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将自己复制了出来。也就是说每一棵树都是那棵“爸爸”的复制品。

这还没完,复制出来的颤杨因为基因都是相同的,它们的根在土壤之下全部连接了起来。从理论上将这片林子的DNA完完全全相同,加之根系相连,于是植物学家们认为潘多林可以被看做一个整体。

于是,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诞生了,颤杨林潘多 ,整体体重超过6000吨,最早形成于8万年前,也就是说潘多林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,还是全世界最年长的生物。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蓝鲸和谢尔曼将军树,它们还大吗?

无性繁殖

无性繁殖是生物早期的一种繁衍手段,其历史非常古老,地球的生命还没有进化出性的时候,无性繁殖是当时生命获取后代的唯一途径。现在,动物界中只有少数低等动物保持着这种方式。

可无性繁殖却在植物界发扬光大,大部分植物可以无性繁殖,因而很多人认定植物是比较低级的生物。其实不然,大部分实行无性繁殖的植物是被子植物,这是整个植物界最高级的进化体。

被子植物的一生

潘多林在生物划分上属于被子植物亚门杨柳目杨柳科杨属颤杨种,是有雄株和雌株的。只是植物不比动物可以自由移动,它们的活动受到了限制,因此秉着“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”的想法,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保持了有性和无性双向发展的策略。

所谓无性繁殖是指,繁衍过程中不涉及生殖细胞,并且只有一个亲本参与繁殖。说白了就是,没有其他基因来自由组合,完全由单一亲本的体细胞分裂而来,利用的细胞的全能性。比如只用一小截树枝,插在营养液或者肥沃的土壤里,一段时间后一棵新的植株诞生,待它长大后就可以发现其与亲本不管是外形还是基因都一模一样。

被子植物的受精卵叫做种子,需要动物为其授粉才能产生,或者依靠风来自然授粉。这就导致繁衍成了一个看天气的活动,一旦天气不好,动物和气候都不站在被子植物这一边。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基因库,它们没有在漫长的进化中放弃无性繁殖。因此它们采取既参加有性繁殖,又参加无性繁殖。

无性繁殖有好有坏。优点就是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实现自我复制,保证自己的基因始终存在足够的库存,就算遇到气候极端恶劣的时候,也能将自己的基因保存下去。缺点就是,没有与外界基因进行交流,基因多样性差,疾病百分之百遗传给下一代,长期下去并不利于种群的延续。潘多林之所以能以无性繁殖的方式绵延8万年,主要原因是它适应了当地的环境。

沦为食物

原本潘多林还会以这种方式继续延续下去,可惜人类的影响导致它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妙。犹他州处于的中西部,潘多林在这里挺过了第四纪冰川,也见证了智人在北美的兴盛,还见证了大航海时代以后美洲的更替。然而它现在要面对大量植食动物的啃咬,在被慢慢吃掉。

过去生活在这里的草食动物是不缺吃的,犹他州的气候比较适合动物们生长,境内还有大盐湖,环境优美。可惜人类的农业活动破坏了大量的植被,导致当地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不足,只能啃树皮充饥。潘多林长得并不高大,口感也不是很难吃。于是,饿疯了的动物开始啃潘多林的肉。

它们吃掉潘多林新长出来的嫩芽,这是过去8万年潘多林的繁衍手段,还没有长大就被草食动物们吃掉,这就导致潘多林的无性繁殖受到了影响。在它附近还没有发现颤杨的雌株,因此它的有性繁殖几乎没有可能,完全得依靠自己的复制。自从20世纪开始,潘多林面临的情况就越来越恶劣。

潘多林面积减少

不过这些动物也不是什么用都没有,它们啃食树叶和树皮,加快潘多林的“新陈代谢”,使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,保证潘多林的活力。然而人类猎杀当地的熊和狼,造成了掠食者减少,下面的食草动物因为,没有天敌大量繁殖,已经开始拖垮当地的食物链了。潘多林在其啃食下,面积开始减少。

潘多困境

屋漏偏逢连夜雨,正当潘多林被动物们大肆啃食的时候,一场疾病悄无声息地在这片树林里打响。对颤杨树来说,真菌感染、树皮溃疡和叶斑病等是常见疾病,类似于人类得流感一样。然而对于潘多林来说,这些很有可能成为夺取它生命的洪水猛兽。

因为长达8万年的无性繁殖,潘多林的抵抗力十分弱,基因单一造成它的抗病性也很差。并且这里面每个单株的基因是相同的,一个得病,全部被感染。人类在周围使用用药,加大了对害虫的选择力度,导致现在的害虫一批更比一批强,其结果就是潘多林无力应对病虫害,树木质量越来越差。

植物学家们发现,树林里有的树木出现了真空,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,就会直接倒塌。还有就是,全球气候变暖,环境发生了改变。潘多林过去8万年的无性繁殖,单调的基因让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弱。缺乏基因交流让它们的演化之路积重难返,基本上已经走到物种进化的死胡同了。

可以说哪怕一个很小的环境变化,对于潘多林来说就是灭顶之灾,它好不容易发展出了超过6000吨规模,很有可能毁于一旦。

有人会觉得这片树林本身就是基因单一的复制体,既然出现了数量减少,那么直接截取它们身上的一部分进行培育不就可以了吗?这恰恰是潘多林的困境,首先树木成材需要时间,而潘多林现在的基因情况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环境,就算拿它们进行培育,种植后也不过是在重复它兄弟们的悲剧。

农业上遇到作物基因单调的最主要解决方法,就是改善目前的DNA,让其具备多样性。那可不可以用这种办法拯救潘多林呢?

拯救潘多

潘多林在此发展壮大了上万年,占地超过100英亩,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。林间除了最多的颤杨树,还有另外68种植物,此外还有依附于潘多林的动物,包括那些啃食它们的。如果任由潘多林这样毁灭下去,这片树林的生态便会遭到破坏。

潘多林消失后,它所占据的生态位置很快就会被其他植物取代,整个地区的生态也会重新洗牌。听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问题,然而这种更新换代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,影响最大的是当地生物类群,一些物种可能活不过这场更新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一切并非自然发生的,是在人类的影响下进行,因此人类也会成为更换环上的一员。不要小看了植物的灭亡与新生,历史上搞出大灾难的,有好几次都是植物。潘多林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了8万年,早已经融入其中,它出现问题,很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,科学家们很怕到时候事情朝着预料之外的方向发展。

不过好在颤杨树不是什么珍稀物种,颤杨,又叫美洲山杨、金色山杨,在北美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存在,甚至在亚欧上也有不少。潘多林是一棵雄株无性繁殖而来,那么只要找到合适的雌株,让其与潘多林中的任意一棵单株进行繁衍,就可以改善树林的基因组成。

颤杨在很多地方还有人工种植,关于它的培育技术算是非常成熟,只要经过几代改变潘多林就可以具有多样性。可一个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,有性繁殖后的潘多林,还是原来的潘多林吗?

潘多林之所以算世界上最大的生物,是因为它们根系相连,加之基因相同,因此被看为一个巨大的个体。一旦它参与繁殖,新生的山杨树里面只有潘多一半的基因,当它加入进树林之后,潘多林也许就只是世界上一片普通的山杨林,繁育数代后,老潘多树会自然凋亡,新任者是潘多与别的雌株的后代,已经不再是完完全全的潘多了。

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摆在了人们面前,如果不引进其他颤杨树,以潘多现在单调的基因很难再维持之后的发展,就算那些动物啃食不完,疾病和环境也足以摧毁它。如果引进,潘多的基因当然可以得到延续,但延续的不全是它的,它自己的基因只占一半,那个超过6000吨的最大生物很有可能就一去不复返了。

不过好在,人们发现问题的时候,不算太晚。潘多毕竟还是存活了上万年,它有足够的基数来应对变化,虽然有不少树木遭到了损毁,但是潘多林最核心的部分还没有被破坏,它仍然每年在孜孜不倦地复制自我。

当地也意识到潘多的可贵,为其设立了保护区,有意不让动物们靠近。植物学家也开始对潘多进行长时间观察,并且帮助其每年多繁殖单株,再转移到树林中。经过观察,新培养的潘多树根系也能很好地和兄弟们相连。

潘多独自繁衍了近8万年的时间,虽然没有与其他颤杨产生基因上的隔离,但是对于颤杨所在的物种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存在。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无性繁殖样本供世人参考,也可以为人类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灵感促进发展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