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来关于是否要让孩子寄宿的问题都是众说纷纭

导读最近,席席老师在后台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:你好,我的女儿今年六年级,9月份就要上初中了,你说我要不要让她寄宿呀?我听别人都说寄宿能培

最近,席席老师在后台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:

你好,我的女儿今年六年级,9月份就要上初中了,你说我要不要让她寄宿呀?我听别人都说寄宿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。

一直以来,关于是否要让孩子寄宿的问题都是众说纷纭。

但这次,席席老师非常坚定地告诉所有的父母,最好不要让孩子寄宿,无论孩子是小学还是初中!

曾经,有一位名叫李珊珊的初一学生,写了一篇寄宿体验的作文《那夜无眠》,令她的语文老师感慨而又心疼。

我想你们看完后,大概就会懂得为什么我不赞同孩子寄宿了。

步入初中,开始住宿,产生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想家的情绪,便有了那夜的无眠。

那晚,晚自习早早地结束了。回到宿舍,准备好洗漱用品,走到水房,排队,洗脸,刷牙,走回寝室。早早地,初一的学生就熄灯休息了。

躺在床上,静静地望着上铺的铺板,毫无睡意。想家,想父亲,想母亲。不行,得好好休息,明天还要上课——我告诫自己,便使劲儿闭上眼睛,想要跟在家里一样,慢慢地自然进入梦乡。但脑海中却清晰地浮现出了一个我最熟悉的地方——家,那个简单却温馨的小屋。

此刻,家中应该已经没有灯光了吧?爸爸妈妈应该都睡着了吧?我们房间,应该被妈妈打扫得干干净净吧?床上,应该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,还有一个可爱的海豚玩具,床头可能还摆上了我喜欢的书,书桌上应该……想着,想着,一颗泪珠滑过脸庞,滴在我的枕头上,枕头湿了一点儿。

我坐了起来,看窗外,是朦胧的黑夜,白天热闹的校园里寂静,几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,他们也没有睡着吗?还是特意留下来陪伴我呢?

我靠墙坐着,下意识地看了看表,实则乌黑一片,什么也看不清。随手摸到了一本书,胡乱地翻着,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,落在书上。抬手擦擦眼泪,我好像看到了,妈妈?没错,是妈妈!

妈妈正坐在窗前,看着夜空中正眨着眼的星星出神,她也一定是在想我吧。我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对星星说,一遍又一遍地喊着:妈妈!妈妈!一下子,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妈妈的唠叨,妈妈的呵斥,妈妈的表扬,妈妈的怀抱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

我抱着腿,低着头,任凭泪水涌出,默默地想着爸爸妈妈。一点,两点,五点……就这样,天亮了。

无眠伴我度过了一夜,爸爸妈妈也陪着我度过了一夜。

看见这样悲伤又凄凉的文字后,你还忍心让孩子寄宿学校吗?

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

是半个孤儿院儿童

并非只有李珊珊会写出这样的文字,有个孩子曾给自己常年在外出差的母亲写了一封信,名字叫做《我的生活里缺少母爱》:

自从母亲开了公司,我的母爱就像做索道一样飞快地降了下来,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点钟,有时候到九点多才回家,我就像鲁迅先生写的一样,只能看见高高的四角天空。我现在就想让母亲陪我一天,哪怕是一直坐着也好。

通篇真情实感的流露,寄宿的孩子仿佛就像失去爸妈的孤儿一样,让人心疼。

孤儿院里孤儿的心理是怎样的呢?

只能生活在类化管理的环境里,缺乏了正常家庭生活的温暖和父母的爱,不知道如何跟人交流,因为没人关心常常独自坐在角落,由此容易引发孤僻的性格、甚至是抑郁的心理。

英国经济学家亚当•斯密就极力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,他认为:

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,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。任何东西,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。

试想看,曾经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能扑到爸爸妈妈的怀里,吃上热腾腾的饭菜,写作业也有父母的陪伴,全家其乐融融;

寄宿后,放学后只有空荡冰冷的宿舍,食堂逐渐凉却的饭菜,也没有人能够撒娇,就连考试考不好也只能选择躲起来哭泣。

寄宿的巨大反差,仿佛就像是家里发生了什么意外,原来的圆满家庭支离破碎,一夜之间变成了“孤儿”,而陪伴自己的只有无声的眼泪。

长此以往,心理必然出现问题!

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,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。

而早早就寄宿学校的孩子,失去了父母的陪伴,失去了家庭的温暖,成长条件得不到满足,那么他就很可能无法正常长大!

与其说是为了锻炼孩子自立

不如说是父母在逃避责任

有些家长认为寄宿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。

可想要让孩子学会自立,从来都不是非寄宿学校不可的。

在日常生活中,让孩子做家务、整理房间,这同样也能够培养孩子学会自立。

甚至,在有些学校采取的统一管理下,孩子只知道要做到服从,进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。

“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”分明只是父母为了逃避教育和照顾孩子的责任,而找出的烂借口而已!

寄宿从来都不是基于孩子的真正需求,而是满足了家长偷懒的需要!

这是多么自私而卑鄙的做法!

请所有想把孩子寄宿学校的家长们注意:

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正是小学到高中的12年,你因为偷懒而选择寄宿,从而错过了陪伴、逃避了教育,那么就别怪将来孩子对你的冷漠和无情!

许多家长都苦喊:教育难啊,我真的不懂教育。

其实,教育孩子从未要求父母要多么地高大上,也从来不要求父母必须985、211毕业,教育是你的为人处世、你正确的三观。

妈妈在做菜,孩子帮妈妈打下手洗菜,母子欢声笑语合做一顿饭,这是教育; 全家人围坐一桌吃饭,父母主动给爷爷奶奶夹菜,孩子看在眼里,这是教育; 睡前妈妈帮孩子捂好了被窝,而孩子帮妈妈倒去洗脚水,这也是教育。

教育从来都是家长在生活中做事的细节,而孩子将一切看在眼里,细水长流地影响孩子。

对于孩子来说,父母是最好的老师,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,餐桌是最好的课桌,而家才是最出色的学校。

白岩松: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在学校

白岩松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:

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在学校,即使我和妻子会万分辛苦。

白岩松极力反对寄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,寄宿会对孩子产生许多不良的心理。

1、人际关系不和谐

一间寝室至少住这6个孩子,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,个性也各不相同,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磨合彼此。

有网友曾“自曝”过自己的寄宿生活:

在宿舍,你不能成绩好,不能长得好,不能穿得好,不能用的好。 故意扮丑说你疯,故意装傻说你阴;蓬头垢面说你脏,干干净净说你骚。 表面和你亲姐妹,等你不在就在寝室骂你,挑拨离间,还和别的寝室的人联合起来讨厌你。

这位网友的经历并非个例!事实上,初高中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,远比大人想象的要复杂!互相攀比、形成小团体、背后挑拨离间,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。

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寄宿能感受到的只有悲伤、甚至是残酷!

2、学习压力大

住在学校的孩子,是一定逃不了学习成绩的对比,无论孩子是小学还是初中。身处于同一个寝室,甚至会让对比更加频繁和强烈。

寄宿生永远都有着比走读生更大的学习压力,如果在处于频繁对比的寝室生活中,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心理,很可能会因为寝室之间的比对而造成心理奔溃。

这三种家庭

一定不要让孩子住校

家长让孩子寄宿这个行为大多是从孩子上了初中开始的。

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因此选择让孩子去离家很远的重点初高中去读书;

再者,到了初中家长也没办法继续辅导孩子,因此会选择让孩子寄宿。

可孩子需要父母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学业上的辅导,而是每天都能“回家”,有着心灵上的安慰。

如果家庭情况类似以下三种,那么根本没必要让孩子寄宿学校!

1、高知家庭

如果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,那么辅导孩子初中的作业是完全没问题的,甚至可以让孩子被家庭的高学历、高文化所熏陶。

特别是如果家长在某个学科方面特别强,例如英语很好,完全可以在教材之外,带着孩子一起看英文电影,也可以在家里常常使用英文交流。

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在学校里疯狂刷题要好得太多,同时这样的体验是寄宿学校不可能有的。

2、爱读书家庭

对于“书痴”孩子来说,寄宿等同于剥夺了他们大量阅读的可能性。

一来是因为寄宿的作息时间严格,老师也不允许孩子看“课外闲书”; 二来则是普通学校的图书馆形容虚设,里面的书籍根本不能满足这类孩子的大量阅读需求。

如果你的孩子热爱读书,那就让他走读,在家写完作业后畅游在书海的世界里吧!阅读的魅力和它回馈给孩子的财富,远比你想象得要多!

3、自律的家庭

对于够自觉的孩子来说,寄宿就是形同虚设,甚至有时还会阻碍他的学习。

寄宿在校,你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和老师的安排来执行计划,而在家却是可以自由安排的。

可以在固定的哪天去上奥数班、也可以每天坚持在家练习小提琴,这些都不是循规蹈矩的寄宿生活所能拥有的。

对于自律而主动的学霸型孩子来说,寄宿反倒更像是“陪太子读书”了。
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。

所以,孩子的黄金成长期一定是离不开家庭成员的陪伴。

如果孩子真的远赴他乡读书,有条件的家庭不妨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,陪着孩子度过他的成长。

每个当父母的都懂,等到孩子上了大学,就真的要脱离我们的怀抱飞向天空了。

点个“在看”,上初高中请别选寄宿,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正需求!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